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中國新聞網
手機查看
(華府觀察)“9·11”事件20周年:舊傷與新痛交織的美國
中新社華盛頓9月11日電 題:“9·11”事件20周年:舊傷與新痛交織的美國
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在哀悼逝者的“舊傷”與阿富汗撤軍的“新痛”中,美國迎來了“9·11”恐襲事件20周年。
從官方到民間,今年的紀念活動都比往年更隆重。有人在緬懷:一場造成近3000人蒙難的恐襲,美國人在20年后銘記又忘卻了什么?也有人在反思:一場以反恐之名發動的20年戰爭,導致2461名美國軍人和公民喪生,美國輸贏得失又幾何?
當地時間9月10日,美國紐約,紐約“紀念光柱”亮燈,紀念 “9·11”事件20周年。圖為“紀念光柱”出現在夜空。
撤軍終局添新痛
9月11日原本是美軍撤離阿富汗的最后期限,美國政府顯然清楚在20周年之際完成撤軍的象征意味。但阿富汗政府迅速垮臺和喀布爾倉促撤離并因恐襲造成美軍傷亡的現實,讓阿富汗的撤軍終局成為美國在面對“9·11”事件20周年時必須反思解答的問號,而非寬慰和釋懷的句號。
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艾倫在10日一場主題為“9·11”事件反思與教訓的研討會上指出,“9·11”事件之后,美國陷入了一種自我設定的“恐怖主義現實”之中,其外交和國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全球反恐戰爭展開!霸诤芏喾矫,這只能算行為,而不是戰略!
艾倫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上將、曾擔任北約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司令。他指出,美國有能力實施決定性的軍事打擊,卻缺乏在沖突之后穩定地區局勢的能力!皬哪承┓矫鎭碚f,這就是阿富汗戰爭一直持續的原因。如何維持地區穩定、處理他國的文化或信仰問題,這是美國外交政策在更廣泛層面所缺乏的!
美國在“9·11”事件之后的戰爭成本驚人。據美國布朗大學的戰爭成本項目估算,“9·11”事件之后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也門等地區參與軍事行動累計造成7052名美軍士兵陣亡,平民的死亡人數高達36萬至38萬之間。與此同時,這些戰爭的支出,包括照料退伍軍人的費用將近8萬億美元。
“反恐戰爭不僅改變了美國對自身的看法,也改變了其他國家對美國的看法!泵绹锻饨皇聞铡冯s志指出,反恐戰爭的勝利從來不是建立在取得積極戰果之上,而是防止出現負面效應。但美國仍沿用傳統戰爭模式,大舉增兵和迅速撤軍造成的權力真空,都給恐怖組織留下了做大的空間。
資料圖:當地時間8月31日,美軍所有部隊撤離阿富汗后,阿富汗塔利班巴德里特種部隊抵達阿富汗機場。
恐襲舊傷仍難愈
20年,除了觸目驚心的傷亡數字,“9·11”事件已然成為美國的時代記憶,甚至可以作為劃分一代人的標簽。時至今日,這道“舊傷口”仍以不同方式影響著美國。
據《紐約時報》報道,20年過去,美國仍有1106名“9·11”事件遇難者的遺體尚未找到。法醫仍在不斷通過先進技術,努力確認他們的身份。
與此同時,在“9·11”事件之后出生的美國年輕一代業已成年。拜登在就阿富汗撤軍表態時曾感慨,他們未經歷過“和平的美國”,而自己決不會把阿富汗戰爭留給下一位美國總統。
“它確實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痹鴵蚊绹9·11”事件調查委員會聯合主席的托馬斯·基恩今年8月在受訪時表示,“9·11”事件讓美國人生活在“更大的懷疑”中,讓他們更擔心個人和公共安全。而發生在阿富汗的悲劇性結局可能就始于“9·11”事件。
除了恐襲造成的社會心理創傷難愈,“9·11”事件對于美國移民群體,特別是穆斯林更是產生長期負面影響!9·11”事件一方面直接促使美國成立國土安全部、通過《愛國者法案》等加強國內安全的措施,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軍事行動授權、非法監控項目的濫用問題。特朗普政府時期推行的“禁穆令”等政策,更是加劇了美國的族群矛盾。
美國穆斯林小說家拉拉米(Laila Lalami)發表紀念文章說,若要“永志不忘”,那么人們不僅要銘記“9·11”事件中的痛苦與悲傷,更不能忘記美國政府所發動的軍事干預和暴力。
資料圖:民眾在美國紐約世貿遺址前寄托哀思。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反恐困局雜新疾
無論是要求重返阿富汗的主張,還是強調“超視距”打擊能力足以遏制恐怖主義對美國本土的威脅,美國兩黨對于海外恐怖主義威脅的評估是有一定共識的,但日益抬頭的國內恐怖主義同樣值得美國社會警惕。
美利堅大學極端主義研究學者米勒-伊德里斯(Cynthia Miller-Idriss)在分析極右翼思想近年來逐漸占據歐美政治舞臺的現象時指出,“9·11”事件激發了美國的極端保守派勢力,導致仇外、白人至上、民粹主義思潮和暴力襲擊事件激增,這種“極右翼暴力活動和極端主義正;F象,在美國國會大廈騷亂中達到了頂峰”。
奧巴馬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安副助理羅得斯(Ben Rhodes)認為,20年反恐戰爭重塑了美國的國家認同,具有諷刺意味地催生了“我們-他們”的對立情緒。美國社會對于反恐的共識,被扭曲為“他者”大肆入侵的憤怒。
除了“美國制造”的國內恐怖主義新病征,全球范圍內的恐怖主義威脅也沒有美國想象的那么樂觀。
西班牙反恐專家雷耶斯(Fernando Reinares)10日在美智庫威爾遜中心指出,美國上一屆政府宣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已被徹底擊敗的說法是一種“誤導”,F實情況是,該組織正以分散化的方式,滲透至全球各地多個角落。
美國喬治城大學反恐專家霍夫曼(Bruce Hoffman)用“刺耳的紅色警報”形容美國面臨的反恐形勢。他指出,20年前的美國沒有迫切的大國競爭、氣候變化危機和可怕的新冠疫情,當美國被如此多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領域威脅分散注意力時,正是恐怖分子的可乘之機。
“不可否認,美國過去20年在戰略、戰術和道義上都走入了錯誤的方向!薄度A盛頓郵報》在“9·11”事件20周年前夜發表社論指出,漫長的反恐戰爭,以及美國從喀布爾撤離時發生的血腥場面,如同“9·11”事件本身一樣讓人產生強烈的無助和失落感。但與過去相比,退出這個世界,退出打擊恐怖主義的斗爭,在今天并不是更可行的選項。(完)
責任編輯:郭凱